保定太陽能路燈廠訊:近幾年來保定的光伏產業發展迅猛,太陽能路燈產品在保定城鄉及周邊省市得到了廣泛應用。
為了進一步擴大光伏產品國內需求,優化能源結構,節能減排治理霧霾,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,談起“光伏扶貧”作用,來自我國“光伏之城”的全國人大代表、河北保定市長馬譽峰如數家珍。但他認為,現實推廣中尚存在三大“攔路虎”有待搬開,才能促進光伏扶貧真正又好又快發展。
光伏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朝陽產業,保定擁有英利等全球知名的光伏產業巨頭。去年10月,國家能源局與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通知,決定在安徽、河北、山西、寧夏等6個省區開展光伏扶貧試點工作。
“這一政策將扶貧開發與光伏應用有效結合,前景廣闊。”馬譽峰說,目前光伏扶貧主要有光伏上山、光伏下地、光伏入戶3種模式,即通過建設山地光伏電站、農業大棚棚頂發電和屋頂分布式光伏設施以及太陽能路燈工程。河北山場、農業大棚都不少,3種模式都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。
然而,現實操作中,一些障礙和問題亟待解決。馬譽峰說,政府和企業對“光伏扶貧”積極性高,但農村認知程度不夠。尤其是農光互補和家庭分布式光伏及太陽能路燈系統扶貧模式,不少農民對光伏設施發電量、收益和補貼力度心存懷疑,讓其一下子拿出幾萬元裝個光伏電站暫時無法接受。
此外,土地、林業、電力等部門規劃不統一,也增加了光伏產業發展難度。例如,同一塊地,國土規劃為未利用土地,林業規劃就是宜林地。光伏產業發展與電網規劃建設時間上錯位,未能有效銜接,也導致電網接入審批困難。
馬譽峰建議,國家應完善光伏扶貧補貼政策、規劃銜接等政策措施,因地制宜、因事而異,使之更具操作性、針對性。河北霧霾頻發,扶貧任務艱巨,在光伏電站及太陽能路燈建設等方面不應設定發展規模上限,更好助力扶貧和減霾。